保时捷就“减配门”再次发声
中国财富网讯 5月18日,保时捷对外发布了“关于转向柱电动调节功能问题的解决方案”,与4月30号的“保时捷中国致车主的一封信”有所不同的是,本次公布的“解决方案”为“减配门”维权车主提供了相对详细的后续补偿措施以及服务启动时间。
“解决方案”中明确了保时捷将从2022年三季度起分批对相关涉及车辆提供免费恢复转向柱电动调节功能的服务,对于最终没有享受到恢复相关功能服务的客户将提供统一金额的补偿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保时捷没有公布所谓“统一金额”的具体数额,但一些车主猜测,参照保时捷以往的做法,此次补偿或仍将以发放代金券的形式了事。而部分车主已经了解到,在国内自行加装此类转向柱电动调节功能需花费人民币3万元左右。
据了解,本次“减配门”在国内涉及到的保时捷车辆约有3万辆,其中有多少车主最终能够以何种方式得到来自保时捷的补偿,目前依然不得而知。
对此,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中国消费者报》原副总编辑李晓光表示:“我们首先要明确责任的划分,在这次事件中,全部责任在厂商一方,消费者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厂商违约在先,消费者可以根据双方约定要求厂商解除合同并双倍退还定金;厂商也可与消费者进行协商,通过给予消费者相应补偿,弥补由于合同违约带给消费者的相关损失,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厂商要在车辆交付前把车辆的真实情况告知消费者”。
李晓光同时指出,在消费者未知情的情况下,厂商擅自变更合同内容且没有及时通知消费者可能会涉嫌欺诈,如果证据充分,消费者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厂商提出所涉及产品价格三倍的赔偿要求。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向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当地消费者协会申诉或投诉,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律师郭庆表示:“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产品交付时与原合同规定内容不符,即构成合同违约。消费者在发现企业违约的情况下,主张企业对违约行为及其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予以赔偿,这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这次事件中,企业与每一名消费者的合同都是单独成立的,由此引发的法律责任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单独沟通继而达成不同的协议,协议规定的赔偿额度可能会不尽相同也属于正常现象。”
郭庆认为,相对于合同本身,本次事件对保时捷在中国市场品牌形象以及企业声誉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企业如果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对待中国消费者,来自这一群体(国内消费者)心理层面的抵制或许远甚于法律后果带来的损失,这也未必能够通过合同等流程化的方式予以解决。”她认为保时捷在处理这次“减配门”事件中,“诚意”至关重要。“除了合同规定消费者‘应得未得’的这部分损失以外,消费者的时间成本等额外损失也应在企业考虑的补偿范围之内。而作为车主群体,应该坚持对厂商任何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出‘零容忍’,至少要拿出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态度,企业才不敢轻易‘看人下菜’。”郭庆说。
截至2021年,中国市场已连续第七年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目前,保时捷在中国的销售份额还在持续增长,中国保时捷车主也在日趋年轻化。对于年轻消费者,企业的态度或许比产品和服务体验更为重要。“代金券只有在保时捷指定中心或店头才能使用,常规保养价格每次在数千元左右,代金券的价值有限。”一位90后保时捷车主表示。在她看来,目前动辄半年,甚至一年的提车时间是最无法忍受的,如果能够尽早提车,“牺牲”掉一些不是太必要的配置不是不可以接受,但企业应提前通知买家,并把相应“减配”的费用在车款中去除。(祝磊)
(文中图片来自保时捷官方)
责任编辑:汽车组热搜资讯
-
1
部分消费者质疑小米YU7“偷改配置” 客服称系“配置表出现文案错误”
07-07
-
2
转手加价3000元-2万元 大量小米YU7订单遭“黄牛”倒卖
07-07
-
3
华晨宝马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07-07
-
4
京西智行再登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07-07
-
5
小鹏MONA M03荣获中汽研权威认证
07-07
-
6
提振效果超预期 汽车置换补贴下半年有望再发力
07-07
-
7
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要过几道坎
07-07
-
8
吉利银河A7首秀!多项“标杆”级表现重塑新能源家轿
07-07
-
9
零跑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80万辆 2026款零跑C16上市
07-07
-
10
江汽集团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07-07